幕墙


幕墙

在当代建筑设计与建造中,外围护结构已逐步摒弃传统砖墙、砌块砖等厚重构造,转而采用建筑幕墙这一新型围护体系。建筑幕墙通过模块化设计与工业化安装,不仅能实现丰富的建筑美学表达,更能显著提升建筑的综合性能。其主要类型涵盖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铝板幕墙、陶瓷板幕墙、陶土板幕墙、金属板幕墙、纤维水泥板幕墙及其他特种板材幕墙,可根据建筑功能需求与设计风格灵活选用。
幕墙系统的密封与结构连接是保障其安全性能与使用功能的核心环节,其中硅酮结构密封胶与硅酮耐候密封胶分别承担着关键作用,二者的性能适配性直接影响幕墙的长期可靠性。

 

一、幕墙用硅酮结构密封胶
硅酮结构密封胶是幕墙结构粘接装配系统(Structural Sealant Glazing,简称 SSG)中不可或缺的结构受力材料,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化学粘接将玻璃板块与铝附框形成刚性整体,再通过铝附框与幕墙主龙骨的机械连接(如螺栓固定、卡槽连接等),将玻璃板块所承受的荷载(包括自重、风荷载、地震作用及温度应力等)传递至主体结构。
技术特性要求:
由于玻璃板块的稳定性完全依赖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强度,且需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承受自然环境(紫外线照射、高低温循环、湿度变化等)与力学荷载的长期作用,因此其性能需满足严格标准:
必须具备足够的拉伸强度与粘接强度,确保在极限荷载下不发生粘接失效或内聚破坏;
需通过长期耐老化测试(如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湿热老化试验等),保证在 20 年以上使用周期内性能衰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需保持适度弹性,以缓冲温度变化引起的板块微小位移,避免因刚性过强导致玻璃破裂或胶层开裂。
典型应用部位:
隐框玻璃幕墙:玻璃四周均通过结构胶与铝附框粘接,胶缝为唯一受力路径;
半隐框玻璃幕墙:玻璃上下边或左右边采用结构胶粘接,其余侧边通过型材遮挡,胶缝承担部分结构荷载;
全玻幕墙:玻璃与玻璃之间、玻璃与地面 / 墙面之间的胶缝直接传递荷载,通常采用双面结构胶粘接,胶缝宽度与厚度需经结构计算确定。

 

隐框玻璃幕墙(4边结构粘接)

 

 

半隐框玻璃幕墙(2边结构粘接)

 

 

全玻幕墙(胶缝传力,2边结构粘接)

 

 

二、幕墙用硅酮耐候密封胶
硅酮耐候密封胶主要用于幕墙不同材料板块之间的接缝密封(如玻璃与玻璃、玻璃与金属型材、金属与石材等界面),其核心功能是保障幕墙系统的气密性、水密性及防尘性能,同时隔绝外界环境对建筑内部的干扰(如雨水渗透、空气渗漏、噪声传递等)。
技术特性要求:
幕墙接缝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会因多种因素产生位移变化:
材料自身特性:玻璃、金属、石材等板块因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胀冷缩差异,可能导致接缝宽度出现 ±5%~±25% 的伸缩;
主体结构变形:建筑在风荷载、地震作用或基础沉降影响下产生的层间位移,会使接缝产生剪切或拉伸变形。
因此,硅酮耐候密封胶需具备以下关键性能:
优异的位移能力(即弹性恢复性能),通常以位移级别表示(如 ±20%、±25% 、±50%等),确保在接缝反复伸缩或错位时不发生开裂、剥离;
良好的耐候性,经紫外线老化、高低温循环、酸雨侵蚀等测试后,仍能保持密封性能与弹性;
对不同基材的兼容性,需与玻璃、铝合金、不锈钢、石材等材料形成良好附着,避免出现界面脱粘;
无需承担结构受力,因此对强度无强制要求,可根据接缝宽度与位移量选择高模量(硬度较高,适合小位移接缝)或低模量(柔软性好,适合大位移接缝)产品。
典型应用部位:
广泛应用于玻璃幕墙的横竖接缝、金属幕墙的板块拼接缝、石材幕墙的干挂缝隙、陶土板幕墙的安装缝等各类幕墙接缝,同时也适用于幕墙与主体结构交接处的密封处理。